路西法.
路西法(Lucifer)在传统意义上是《聖經》中的一个名詞,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节。通常指被逐出天堂前的魔鬼或者撒旦,但这并不是路西法这个词的原意。路西法这个词衍生自拉丁语(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由lux(光,所有格 lucis)和ferre(帶來)所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指黎明时出现的金星,预示着白昼的来临。通常使用「晨星」(Morning Star)或「启明星」(Day Star)来表述这层原意,而不使用「Lucifer」这个词。
聖經译本中的路西法
“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 ”
——《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节至第15节
路西法(Lucifer)在此處譯为「明亮之星」。
圣经并未提及路西法曾经是一位天使,也未提到他的地位。
「路西法等於魔鬼」的說法是因為上述文字受到錯誤解讀所導致。原文中的「明亮之星」(Lucifer)指的即是晨星(金星),用來影射巴比伦的君王尼布甲尼撒。由於舊約聖經的作者群尚未有所謂的「邪惡天使」的概念,因此這邊的「明亮之星」並非指特定某一位的天使。[1]
以赛亚在预言裡吩咐以色列人讥讽巴比伦王时,提到「明亮之星」。这节经文主要是针对巴比伦王朝的。然后,经文说:「你必被摔到死人之地」。可见「明亮之星」是对人的称呼,跟灵体生物无关。因为死人之地是埋葬人的地方,不是埋葬魔鬼撒但的。此外,有些人看见「明亮之星」被摔之后,就问:「这就是那个震动大地,摇撼万国的人吗?」显然,「明亮之星」所指的是人,而不是灵体。[2]
圣经用显赫的称呼来指巴比伦王,因为巴比伦王是在国家陷落以后,才被讥讽为「明亮之星」的。[3]巴比伦的统治者妄自尊大,把自己抬高置于邻国之上。巴比伦十分嚣张放肆,甚至夸口:「我要升到天上去,高举我的宝座,凌驾上帝手下的星。我要坐在北方的极处,坐在盛会之山上。我要……使自己与至高者同等。」[4]
圣经把大卫王系的君王比作星。[5]从大卫开始,这些「星」在锡安山施行统治。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后,锡安这个名称就用来代表整个耶路撒冷城。律法之约规定,所有以色列的男子必须每年上锡安三次。所以,锡安成了「盛会之山」。尼布甲尼撒决心征服犹太的君王,把他们从锡安山赶走,他的行动摆明他要凌驾上帝手下的「星」。他打败了以色列王,却没有把功劳归给耶和华,反之,把自己置于耶和华的位置上。因此,巴比伦陷落后,圣经就把巴比伦王讽刺为「明亮之星」。
巴比伦统治者骄傲自大,反映了「现行制度的神」魔鬼撒但的态度。[6]魔鬼同样渴求权力,妄图凌驾耶和华上帝之上。不过,「明亮之星」却不是圣经对魔鬼的称呼。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路西法
在古希臘神話中,路西法名為晨曦之星福斯福洛斯[來源請求](Phosphorus,拉丁文譯為路喀斐耳,Lucifer,意為「带来破晓的人」),即晨星,是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体。
古羅馬天文學家發現,晨星與金星(Venus)實為同一顆星,因此有不少詩人將愛神「維納斯」又名「路西法」。另有一说路西法是古罗马的神,形像是一持火炬的神。
基督教傳說中的路西法
以赛亚书中的拉丁文译本中所包含的「路西法」这个词,究竟具体何时开始指代撒旦,并不能确定。最早是由中世纪的教父,如耶柔米,將路西法指為魔鬼坠落前的名字。[1]但亦有一些学者称,最早将路西法确认为恶魔的是3世纪的神学家俄利根[7]、特土良和希波的奥古斯丁。[8] 这用法是如此的普遍,使至当米尔顿写《失乐园》时,很自然地用了路西法作為魔鬼的本名。
根據基督教一些教會的觀點[谁?],路西法在未墮落前,他由於過度驕傲而忘記祂是一個天使,意圖與神同等。有一天,上帝帶聖子巡游天界,讓眾天使向聖子下跪參拜;路西法因為不滿上帝讓其向聖子下跪,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路西法極端驕傲和自信祂可以推翻上帝。不過,路西法和祂的軍隊都失敗了,因而被放逐並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榮耀,結果被逐出天堂,墮落成魔鬼(撒但)。路西法在地獄重新建立了一個類似天堂的新世界,在那裡祂成為了魔王—撒旦,而跟隨祂的墮落天使們則成為惡魔(demon)。[來源請求]
這個傳說類似中东迦南地區的一則神话:迦南人认为拂晓的明星是稱为撒赫爾(Shahar)的神祇,黄昏的明星是唤为撒冷(Shalim)的神祇,兩者為雙子神。因为妒忌荣光远胜的太阳神,撒赫爾发动叛变,而以惨败告终,并从天上被扔了下来。比较少見的傳說有著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或基督的说法[來源請求],可能就是源自於撒赫爾與撒冷為雙子神的關係。
創作中的路西法
在部分基督教傳說與相關宗教文學創作中,路西法常被描述為眾天使之中最美麗或耀眼的一位。
文學裡的路西法
在但丁的《神曲》與約翰·彌爾頓的《失乐园》之中,都是说路西法因为拒绝臣服于圣子基督,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起兵反叛。经过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法的叛军被基督击溃,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神创造了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忌的知善恶树之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这违抗神灵的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堕落,而且为诸魔神开启了通往这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死终于遍布地面。
阿斯摩太.
阿斯摩太(英文:Asmodeus,希伯來文:אשמדאי,Ashmedai),亦譯作阿斯莫德,是出現在次經《多俾亞傳》及猶太經典《塔木德》中的惡魔,在神秘學書籍《所羅門的小鑰匙》中是七十二位魔神之一,排第32位的魔神,位階為王,統帥72個軍團,被十八惡靈所侍奉的女王。並且被傳為代表七罪宗中色慾的魔王。且被描繪成一個擁有女性的頭外,還有著一個牛頭、一個羊頭,共有三個頭的外表。
詞源
阿斯摩太這個詞的字根一般認為源自於阿維斯陀語的『aēšma-daēva』,其中『aēšma』指憤怒,而『daēva』指惡魔。
各文獻的記載
多俾亞傳
多俾亞傳中提到阿斯摩太附在辣古耳的女兒撒辣身上,她的七任丈夫在和她圓房前都遭他殺害。[2][3],但是多俾亞在託名大阿納尼雅的兒子阿匝黎雅的總領天使拉斐爾幫助及指示下,在洞房夜時以燃燒魚的心、肝的煙驅除了之後又被辣法耳追上綑綁。[4][5]
塔木德
阿斯摩太在塔木德中的描述比起多俾亞傳中較少惡行惡狀的描述,比較被描寫為一個好相處且幽默的傢伙,不過和多俾亞傳中類似的是,在塔木德中他將慾望的對象轉向拔示巴和所羅門的妻子們。不過這裡的他也比較像個好色之徒而非兇惡的惡魔。
在其他傳奇中,它也被所羅門欺騙去建造神殿,但在另一故事中,變成是跟隨他多年。
在其他故事中,他被寫為所有陰影之王。
所羅門的遺囑
在寫於西元一到三世紀且偽托是所羅門王所做的猶太教偽經所羅門的遺囑中提到所羅門召換役使的諸惡魔中,它預言了未來以色列國的分裂(該書5:4-5),也提及自己曾被天使辣法耳驅除過,和它討厭水和鳥。
地獄辭典
在十五世紀由法國科蘭·普朗西所寫的地獄辭典一書中有描繪其外貌為擁有吐火的人、公牛、綿羊三顆頭及有著一條蛇尾巴,公雞腿。騎著一隻有龍的飛翼和獅子的脖子的怪物。(見附圖)
所羅門的小鑰匙
在中世紀偽託為所羅門王所寫的《所羅門的小鑰匙》中將它描述為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之一,統領著七十二個軍團的王者。
萨麦尔.
萨麦尔(希伯来文:סמאל,转写:Samael,也作Sammael、Sammael或者Samil)。稱呼「神的惡意」、「神的毒物」。在犹太法典《塔木德》及其后来的传说中,萨麦尔是一位重要的天使长。他有着控告者、诱惑者和破坏者的形象,被视为善恶同在。据说他是以扫的守护天使,也是罗马帝国的庇护人。
传说中,萨麦尔被视为天军之一(经常执行冷酷而具有毁灭性的任务),在犹太传说中,萨麦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则是死亡天使。即使他似乎想教人作恶,但他仍然是主的奴仆之一。而萨麦尔作为天使,其好的一面则体现于:虽然萨麦尔被称为第五重天的天使首领,但据信他实际处于第七重天中。
犹太教中的萨麦尔
在犹太传说中,萨麦尔据说是死亡天使,是第五重天的首领,也是统领着两百万天使的七大天使之一;但萨麦尔居住于第七重天。《塔木德》中称萨麦尔是以扫的守护天使。萨麦尔有时也被认为天使的敌手——与雅各斗争;同时萨麦尔也被视为天使——在亚伯拉罕即将祭献自己的儿子时,萨麦尔阻止了他。
根据摩西升天記(第四章 - 哈加达 - The Legend of The Jews - Louis Ginzberg著),萨麦尔在第七重天中也被提及:
在最后一重天中,摩西看到了两位天使,每一位都有五百帕勒桑(古代波斯的距离单位)那么高,他们是由黑色和红色的火焰链锻造出的天使阿辅(Af)和黑曼(Hemah)。上帝为执行他的意愿,在创世之初就创造了他们。摩西仰视着天使,内心忧虑不安,梅丹佐(Metatron)拥抱了他,说,“摩西,摩西,汝乃神之所爱,勿惧勿怕“,听后摩西就冷静了下来。在第七重天中还有另外一位天使,他的外貌异于其他天使,面目可怕。他身形高大,要用上五百年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从他头上的王冠到他脚下的鞋底,身上遍布着闪耀的眼睛,目力所及之处的旁观者都在敬畏中屈服。梅丹佐向摩西介绍说,”这位就是萨麦尔,取人灵魂者。“”他现在要去何处?”摩西问道。梅丹佐回答说,“去接引虔诚的灵魂。”随即摩西向上帝祈祷道,“我父阿,我先祖的父阿,这也许是你的意旨,不要让我落入这天使的手中。
在《The Holy Kabbalah》(Arthur Edward Waite,255)中,萨麦尔被视为“神的严厉”,是位列四世界中创造之界(Beri'ah)的第五天使长。据《光辉之书》(Zohar 3:76b-77a)述,萨麦尔将伊谢丝、拿玛以及Agrat Bat Mahlat三人作为其配偶。萨麦尔的这三位配偶,被称为三位圣妓天使。
一些文献中,萨麦尔有时会与卡麦尔混淆,卡麦尔是上帝的天使长,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逐寻神之人”。
据说巴尔·谢姆曾经召唤了萨麦尔,命其听命于自己。(《Tales of the Hasidim》,Martin Buber著。Book 1,第77页。)
诺斯底思想中的萨麦尔
諾斯底思想中,有七名墮天使成為惡魔,但是這些說法不符合《圣经》,一般來源于傳統或者傳說。
星球名(白話文名稱) 罪惡 大天使 英文名
丘比特 傲慢 薩達基艾爾 Zadkiel
尔斯的卫星 忌妒 加百列 Gabriel
迈士 憤怒 薩麥爾 Samael
薇娜斯 淫欲 阿尼爾 Aniel
沙特 怠惰 卡夫傑爾 Kafziel
桑尼 貪婪 拉斐爾 Raphael
莫库瑞 虛偽 米迦勒 Michael
巴力西卜.
巴力西卜(Beelzebub),又譯為別西卜,意思為“蒼蠅王”,绯尼基人的神,新約聖經中稱巴力西卜為鬼王,聖經中七宗罪的貪食。但是在拉比(Rabbi,犹太教的宗教领袖)的文献中,别西卜这个名字也以“蒼蠅王”的意思在使用,被视为是引起疾病的恶魔。
文學中的形象
《失樂園》中寫著別西卜由熾天使墮天後,在撒旦名號的爭奪戰之中有很高的聲望,因此他的名氣只在路西法之後,地位就等同於地獄宰相,別西卜有著統領眾鬼的權力,所以被稱為鬼王,而蒼蠅王的形態亦是很有名的。
利维坦.
利維坦(Leviathan),聖經和合本譯為鱷魚[1],和合本修訂版譯為力威亞探,天主教聖經思高譯本譯為里外雅堂,是《希伯来圣经》的一种怪物,形象原型可能來自鯨及鱷魚。「利維坦」一詞在希伯来語中有著「扭曲」、「漩渦」的含義,而在基督教則是與七宗罪中的「嫉妒」相對應的惡魔。《以賽亞書》描述利維坦為「曲行的蛇」,烏加里特史詩則記載利維坦為利坦(Litan),並形容其為「纏繞之蛇」。後世每提到這個詞語,都指來自海中的巨大怪獸,而且大多呈大海蛇形態。
相關形象
《希伯來聖經》裡的利維坦,是一頭強到足以與撒旦相提並論的強大怪獸,其形象亦與《以賽亞書》中的海怪「拉哈比」(Rahab)十分相似,類似形象的生物在聖經中尚有許多,相信都是利維坦的形象來源。
《約伯記》(第41章)中提到,利維坦是一頭巨大的生物。牠暢泳於大海之時,波濤亦為之逆流。牠口中噴著火燄,鼻子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好像包裹著鎧甲般堅固。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牠在海洋之中尋找獵物,令四周生物聞之色變。
傳說,上帝在創世的第六天創造了一雌一雄的兩頭怪獸,雌性的就是盤踞大海的利維坦,而雄性則是威震沙漠(所有世界上所有陸地)的比蒙(Behemoth)。當世界末日到臨之時,利維坦、比蒙和席茲(Ziz)三頭怪物,將會成為奉獻給聖潔者的祭牲。
贝尔芬格.
貝爾芬格 (Belphegor或 Beelphegor)在惡魔學中是一個會幫助人們發現事物的惡魔,會藉由提供人們各種能讓他們變得更富有的靈巧發明來誘使人們墮落。根據一些十六世紀的惡魔學家之說法,他的力量在四月的時候會變得比較強。身為主教與獵巫者的Peter Binsfeld相信貝爾芬格會使用「怠惰」的方法來誘惑人們。[1]同時,根據Peter Binsfield所著的《Binsfield的惡魔分類》,在基督教傳統中貝爾芬格以身為七宗罪之一的「怠惰」的大惡魔而為人所知。
貝爾芬格起源自亞述的巴力毗珥(Baal-Peor),是在什亭[2]的以色列人所歸附的摩押人之神(民數記 25:3),與荒淫和狂歡有關。他以做為生殖力象徵(即菲勒斯)的形式被崇拜著。作為一個惡魔,貝爾芬格在卡巴拉的文書被描述成一個「辯論者」,第六質點「美」的敵人。當被召喚的時候,他能夠給予財富、發現的力量與靈巧的發明。做為一個惡魔,貝爾芬格的任務是去「在人們之間灑下不和的種子」以及「藉由財富之分配令人們墜入邪惡」。他很難被召喚,或許是因為他要的犧牲供品是排泄物的關係。
貝爾芬格(初始之主 / Lord of the Opening)被描繪成兩種不同形象: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或是一個有著角及前端尖銳的尾巴、怪物似的蓄鬍惡魔;前一種形象,根據大多數的說法乃是他在被凡人所召喚時用於俗世的偽裝。根據De Plancy的《地獄辭典》,他乃是地獄駐法國的大使。貝爾芬格也在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與維克多·雨果的《海上勞工》之中出場過。
根據傳說,貝爾芬格是被路西法從地獄送到地上去尋找在地上是否真的有「婚姻的幸福」。惡魔們聽說過有關這事的傳言,但他們也知道人們並非被設計為能和睦生活的存在。貝爾芬格在地上的經歷很快地就說服他認為那傳言只不過是子虛烏有。這個故事被發現在各種早期的現代文學的作品之中,因而被用為「憤世嫉俗者」與「荒淫、放肆者」的代稱。
玛门.
玛门(Mammon,也作Amon、Amen、Amun、Aamon、Mammon、Maymon或者Amaimon)在新约圣经中用来描绘物质财富或贪婪 ,在基督教中掌管七宗罪中的貪婪,但在古叙利亞語是“財富”之意。在新約圣经中耶穌用來指責門徒貪婪時的形容詞。被形容是財富的邪神,誘使人為財富互相殺戮。在《失樂園》中,被打入地獄的眾天使們便在瑪門的指揮下發掘無數的珍寶以建造自己的聖殿。瑪門(Mammon)在新約中描述物質財富或貪婪。另外,彌爾頓的《失樂園》中,瑪門為撒旦建造的宮殿名為“潘地曼尼南”。
因為名子的關係,所以容易與亞蒙(Amon,所羅門七十二柱魔神中的第7柱)和亞麥依蒙(Amaimon,地獄四王之一,東方支配者)混淆。在舊約圣经中被稱為撒旦的兒子。
界说
韦伯斯特将“玛门”定义为:
1.财富和贪婪的假神;
2.财富被当成崇拜的对象和贪婪的追求;财富被看作邪恶的,或多或少被人格化。
Winston的定义:
1.财富、世间的财富;
2.对财富的贪婪。
牛津词典的定义:财神[1]
在当代语言中,这个词汇至少在芬兰语(mammona)、丹麦语(mammon)、希伯来语(mamon)、挪威语(mammon[2])、波兰语(mamona)、捷克语(mamon)、斯洛伐克语(mamona)、瑞典语(mammon)、德语(Mammon)和南非荷兰语(Mammon)中,都具有同样的含义。
惡魔形象
瑪門原意是指錢欲,後來變化成喜愛金錢的惡魔名稱
人格化
“ 不要为自己积蓄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蛀、锈蚀,也有贼挖洞偷窃;只要为自己积蓄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蛀、锈蚀,也没有贼挖洞偷窃。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必在哪里。 ”
——《马太福音 6:19~21》
“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 ”
——《马太福音 6:24》
在圣经中的路加福音 16:13和马太福音 6:24,玛门被人格化。在一些译本中,还包括了路加福音16章9节和11节。